8個品種本土種豬滅絕!本地豬市場占有率從90%降至2%!本土“二師兄”去哪了?
我國是養豬大國,也是豬肉消費大國,兩者都占據了全球市場的半壁江山。種豬是生豬的“芯片”,然而令人遺憾的是,我國絕大部分的“豬芯片”都來自國外,這種情況下,進口種豬一旦斷供,后果難以想象?!柏i芯片”被卡脖子,“二師兄”要如何在本土保住根呢?
中國“豬芯片”正在崛起,滅絕窘境正在改善
雅南豬是四川丘陵地區獨有的品種,上世紀七十年代,種豬數量曾經達到7萬多頭,然而短短幾十年時間過去,現在僅剩下二百多頭。
李培林的保種場是全國唯一一個雅南豬原種場。2019年非洲豬瘟來襲時,為了保護稀有的地方豬種,李培林把24頭種豬放在了12戶農戶家的豬舍里,藏種于民。
讓李培林萬萬沒想到的是,他剛把這24頭種豬放養出去沒多久,保種場就真的出了狀況,只剩下200多頭核心種源群。這200多頭雅南豬核心種源,是他翻山越嶺、挨家挨戶尋來的,當時的情形,可謂“一公難求”。
不僅是雅南豬瀕臨滅絕,2016年的一組官方數據顯示,我國特有的90個地方豬種中,8個品種已經滅絕,29個品種處于瀕危狀態和瀕臨滅絕。
四川是生豬大省,也是我國的畜禽資源大省,目前共有6個地方豬品種資源。其中,大家最為熟知的就是成華豬,經典川菜回鍋肉的原料少不了成華豬。
據成都農業年鑒記載,1985年全市成華豬尚有存欄48萬多頭,是成都人餐桌上的肉類主角。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,受外種豬的沖擊,成華豬開始逐年減少。
截止到2013年,成華豬僅有100多頭,這個在成都平原發展了2000多年的本土種豬瀕臨滅絕。
為了保住種群,2012年,四川省建立了全國唯一一個成華豬原種場,經過近10年的努力,目前已經達到存欄1600多頭,其中能繁母豬168頭,公豬42頭。
核心種群長期維持在200頭左右,其它的豬都會用于銷售,目前他們基本能實現收支平衡,但是四川省成華豬保種場負責人田曉初不敢繼續增加種豬的培育,因為種豬養得越多,成本也就越高。
記者走訪了多個中國本土種豬保種場,幾乎都面臨著像成華豬、雅南豬這樣的困境。目前在消費市場上,中國本地豬的市場占有率已經由上世紀的90%以上降至目前的2%,也就是說,我們日常餐桌上的豬肉,絕大多數都是外來豬。
2021年3月14日,經過9個多小時的長途飛行,來自丹麥的1200頭種豬貨運航班降落在安徽合肥新橋國際機場。就在同一天,2400頭美國進口原種豬大白、長白、杜洛克也順利抵達四川宜賓。
這些“不遠萬里”來到國內的豬正是號稱“豬芯片”的外國種豬。2020年全年進口種豬約3萬頭,2021年1到3月進口種豬已經超過1萬頭,這樣的現狀讓四川農業大學教授朱礪感到擔憂。
目前,從國外引種,算上豬價、運費、手續費等,一頭種豬引回來要30000到50000元,而如果從國內的育種場引種,則只需要5000到7000元左右,兩者成本相差懸殊。但國內種豬非常緊俏,中小養殖戶根本買不到。
作為四川省綿陽市一家國家級核心育種場的負責人,鄒中友在2012年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,培育自己的種豬,就是把外國種豬本土化。
這個決定意味著他需要把之前買的一千多頭三代外國種豬全部淘汰,重新再去購買最新的種豬。這樣短期內不僅沒有收入,還需要大量的投入。
雖然資金捉襟見肘,但鄒忠友始終沒有放棄,經過三年多的精心選育,他終于選出了屬于自己的原種豬。如今,這個國家級核心育種場,常年存欄原種豬已經達到4000多頭,父母代種豬2400多頭。
2020年共向國內市場提供種豬2萬頭。鄒中友也從數千萬元的負債中慢慢走了出來,嘗到了育種帶來的紅利。
讓人欣慰的是,最近幾年,國產種豬也正在受到市場關注。國產豬雖然生長速度慢,但是瘦肉的口感強于生長速度快的外國豬,市場上買本土黑豬的人逐漸增多。
在田曉初的成華豬育種場,2020年保種場賣了200多頭種豬。雅南豬保種場目前也漸漸恢復了生產,2020年已經達到了存欄約8000頭,出欄1萬頭的規模。
白羽肉雞擁有了“中國芯”,這種雞,普通但不簡單
2025年我國主要畜種核心種源自給率要達到70%,基本建成與現代畜牧業相適應的良種繁育體系。如何打一場種業翻身仗,福建的一家企業正在突破困擾多年的肉雞種源難題。
位于福建省武夷山自然保護區的一家白羽肉雞養殖基地防護森嚴,工作人員每兩個月才能出山一次,每次回山里,還要實行隔離防疫措施。記者拍攝只能對著監控室。
由于繁殖成本低,生長速度快,白羽肉雞是人們食用量最大的肉雞,平時快餐店里炸雞的來源也都是白羽肉雞。但這些看上去普通平常的白羽肉雞,在這個養殖基地卻并不簡單。
我國是世界上第二大肉雞生產和消費國,雞肉是僅次于豬肉的第二大肉類產品,但是在繁榮的市場背后,白羽肉雞的核心種源長期掌握在兩家美國企業的手中。
國外公司只提供祖代雞,但是只有曾祖代的雞可以留種繁殖,父母代產生的商品代雞只能產蛋,或者肉用,不能留種。如果繁育,品種會發生嚴重退化。
傅光明是這家企業的創始人,從小作坊一步步成長為行業龍頭,37年的從業經歷讓他明白,不掌握核心種源,就會任人宰割。
2015年,傅光明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,用六年時間建立一套完整的國產白羽肉雞原種雞培育體系,讓白羽肉雞擁有一顆“中國芯”。但這個決定需要八億元的前期投資,而當時企業每年的全部利潤也就一個億。
三年的時間,肖凡和同事走南闖北,大海撈針,終于挑選到了優秀的祖代雞基因,從中經過精心培育,做出了原種雞的四個配套品系。
正當研發工作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,中國人在做白羽肉雞原種雞的消息傳到了國外企業的耳朵里,沒多久,圣農公司的辦公室就來了一位不速之客。
這位不速之客是國外的一家原種雞供貨商,他留給傅光明的半個小時就如同一個世紀一樣漫長。而肖凡給了傅光明一顆定心丸,他向那位不速之客下了逐客令。
2019年5月,國內第一個白羽肉雞配套系-SZ901配套系和新世代原種雞誕生了,自此,白羽肉雞有了一顆“中國芯”,也填補了中國白羽肉雞行業“無自主種雞”的空白。
眼下,肖凡和同事們還在繼續研究,如何在白羽肉雞的產肉率、產蛋率等指標上完全超越國外品牌。
信息來源:央視網